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巴黎協定》明確提出,本世紀末全球平均升溫幅度要控制在2℃以內,力爭限制在1.5℃以內。與此同時,我國也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能源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亟需加速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發展。生物天然氣作為生物質能的利用形式之一,在能源消費脫碳進程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在關于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第8450號建議的答復摘錄中,國家能源局明確提出了生物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多重意義。
關于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
第8450號建議的答復摘要
生物天然氣是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餐廚垃圾、農副產品加工廢水等各類城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經厭氧發酵和凈化提純形成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國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生物天然氣產業,不僅能促進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和農村污染治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對推進我國能源綠色轉型、保障能源穩定供應、加速替代化石能源、助力“雙碳”目標也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部門結合標準基礎和產業發展情況,研究建立對生物天然氣的評價認證,推動生物天然氣擴大應用,充分發揮生物天然氣在落實雙碳目標任務、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綠色農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天然氣產業的發展,采取了多項政策和財政支持措施,為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2003-2017年,中央財政連續安排專項經費,支持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多種農業有機廢棄物作為發酵原料,建設一批沼氣工程和生物天然氣工程,為推動我國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9年12月,國家十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多項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如將生物天然氣納入能源管理體系,納入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工作方案、天然氣產供銷儲工作方案、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方案,制定生物天然氣優先利用政策措施等。《指導意見》激發了社會各界對生物天然氣的“熱情”,許多行業龍頭企業紛紛投身生物天然氣產業。2019年全國首批申報的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示范儲備項目有489個,涉及25個省(市),總投資約900億元。

2024年10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著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生物天然氣。全面支持農業農村用能清潔化現代化。推進農林廢棄物、禽畜糞污等與農村有機垃圾等協同處理,合理布局生物質發電、集中式生物質清潔供暖和生物天然氣項目。在我國“雙碳”目標的愿景下,能源轉型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任務,我國需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生物天然氣作為一種綠色、低碳、可再生的燃氣,不僅能有效補充能源供應、提升能源安全,還能在能源脫碳進程中發揮獨特作用。生物天然氣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通過在電力、工業、交通、建筑等部門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可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從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生物天然氣為能源系統脫碳提供了多樣化解決方案。隨著可再生能源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比例不斷增加,電力部門需要更多措施保障系統穩定性,如因地制宜建設調峰電站。電力部門可利用生物天然氣作為調峰電源,因地制宜地支持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工業部門可通過電氣化實現低溫至中溫加熱脫碳,但高溫工業熱源的脫碳選擇有限,化工行業還需碳氫化合物作為原料,減少生產過程排放需要依賴低碳或零碳原料替代化石能源。生物天然氣作為高能效、低排放的替代燃料,可以為高溫工業熱源提供有效解決方案,同時可作為化工生產中的碳氫化合物原料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助力實現產業脫碳目標。交通行業的電氣化是推動輕型道路運輸和鐵路運輸脫碳的解決方案,但是重型公路運輸、航空和船運的電氣化比較困難,亟需高能量密度的低碳可再生的替代燃料。生物天然氣液化后,其能量密度顯著增加,適合儲存與遠程運輸,是重型交通運輸和海運的理想燃料。建筑部門則需全面替代化石燃料,實現供暖“零碳”目標。目前,建筑供暖需求巨大,化石燃料仍是主要能源來源,完全脫碳需要依賴零碳能源供給。生物天然氣為燃氣供應和供暖提供了綠色選擇,特別是在分布式能源系統中,生物天然氣可以與太陽能、地熱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結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建筑碳排放。
與此同時,零碳園區作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示范性項目,正在全國范圍內快速發展。
零碳園區通過構建多元分布式能源體系,推動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光伏和風能的應用,并結合儲能技術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在園區的能源供給中,生物天然氣具有多重優勢。首先,它可以替代傳統的化石天然氣作為燃料,為園區內的供熱、供電等提供可持續支持。此外,生物天然氣具備調峰能力,能夠為園區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波動較大的情況下,生物天然氣作為調峰電源能夠有效補充,確保園區能源安全和穩定。在能源脫碳進程中,生物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低碳能源,不僅能夠替代傳統化石燃料,還能提高能源供應安全。作為補充性能源,生物天然氣在支撐清潔能源體系建設、優化我國能源結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根據《碳中和目標下的生物天然氣行業展望》(簡稱《展望》)課題組測算,到2060 年生物天然氣需求量可達近 7800 萬噸標準煤,相當2022 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 1.4% 和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的8.1%。這一發展將有效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并顯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助力我國實現綠色低碳目標。
《展望》還提出到 2050 年,生物天然氣預計可替代傳統天然氣消費量的比例近 13%,至 2060 年,這一比例有望上升至近 20%,顯著緩解國內天然氣生產壓力;從天然氣進口的角度看,到 2030 年,生物天然氣產量可替代進口天然氣的比例將達到 4%,這一比例在 2040 年和 2050 年進一步增加到 17% 和 68%。2050 年后,隨著國內供應能力的提升,我國有望實現天然氣自給。
生物天然氣作為現代生物質能的重要形式,在推動產業轉型、減污降碳和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前景。未來,生物天然氣將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新引擎”,在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碳減排和推動鄉村振興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隨著產業發展,生物天然氣將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助力我國綠色低碳轉型,并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強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