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在CESC2025第三屆國際儲能大會上,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發表了題為《長時儲能技術探討——打造中國特色的綠色甲醇國家標準推動碳中和》的主題演講。他指出,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破解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與儲能技術瓶頸,而綠色甲醇憑借其液態儲能優勢、多場景適配性及與現有基礎設施的高度兼容,正在成為中國特色能源轉型的“最優解”。
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
儲能困局:風光易得,長時難存
中國風光資源豐富,但發電時間受限——全國光伏年均發電僅1450-1750小時,風電約2200小時,臺灣海峽海上風電雖可達4000小時,但仍無法覆蓋全年需求。
“風光發電再便宜,沒有太陽和風時怎么辦?”針對這一儲能痛點,劉科指出了其背后的原因和解決思路。當前,國內鋰、鈷等資源依賴進口,電池儲能成本高且難以支撐數周級長時需求,且液氫儲運成本高昂、安全隱患大,加氫站單站投資超千萬元,均無法作為長時儲能的穩定載體。而液體燃料體積能量密度高,運輸成本極低,且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液體基礎設施網絡,這一良好的先決條件提供了發展綠色液體儲能的肥沃土壤。
“若拋棄現有的數萬億美元液體設施,重建充電站與加氫站既不經濟也不現實。綠色甲醇可復用加油站,改造成本僅10萬元/站,是交通領域最低成本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劉科在大會演講中說到。
綠色甲醇:技術邏輯與中國特色實踐
綠色甲醇的合成路徑通過兩大核心路徑實現從“高碳”到“近零碳”的跨越。一是利用秸稈、城市垃圾等生物質原料制甲醇,其碳源直接來自大氣CO?,形成100%碳中和循環;二是依托中國豐富的劣質煤資源,結合綠電(風電、光伏)電解水制取的綠氫與綠氧,通過綠氧氣化劣質煤生成合成氣(CO+H?),再催化合成甲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較傳統煤制甲醇減少80%,同時副產富含礦物質的土壤改良劑,可修復退化耕地,提升作物產量15%-30%,形成“能源生產-農業修復-碳匯增值”的閉環。
而現實層面,綠色甲醇已在多領域實現了商業化落地。吉利帝豪醇電混動車型百公里燃料成本低至0.3元/km,年減排CO?超80%,全國近2萬臺甲醇出租車投入運營;全球甲醇雙燃料船舶訂單突破204艘,中國船級社將其列為替代燃料,預計2050年市場規模將超1300億元;甲醇氫能熱電聯供系統替代柴油發電機,減排80%,廣泛應用于基站、數據中心等高能耗場景,實現能源消費端的清潔化轉型。
戰略縱深:標準、政策與全球競爭
中國正以“標準先行”搶占綠色甲醇國際話語權,通過制定國家標準明確不同合成路徑的減碳核算規則,為產業規模化鋪路。政策協同方面,需將甲醇加注站改造納入新基建投資,對醇氫船舶、重卡提供購置補貼,并推動能源、農業、交通跨部門合作。目前,已有煤炭企業與農業部門聯合推廣微礦土壤改良劑,實現“減碳+增產”雙重收益。
面對歐洲主導的e-Fuel(合成燃料)標準競爭,中國需依托占全國45%的劣質煤資源與風光發電潛力,構建“綠色甲醇經濟圈”,通過技術輸出與產業鏈整合,將西部風光資源與煤化工基地聯動,以綠氫綠氧替代傳統煤基合成工藝,漸進式降低碳排放,最終形成“技術-產業-標準”的全方位優勢,為全球煤基經濟體提供低碳轉型的“中國范式”。
未來展望:液態新基建與江蘇機遇
日前,江蘇首個氣化法綠色甲醇項目——隆基綠色甲醇及相關合作項目簽約落地連云港市贛榆區。該項目總投資60億元,計劃年產30萬噸生物質制綠色甲醇作為全國綠色甲醇產業的先行者,江蘇正積極推動綠色甲醇產業鏈布局。
依托江蘇沿海風光資源與港口優勢,試點甲醇氫能船舶、分布式供能項目,為技術落地提供可靠的實踐支撐。同時,積極聯動省內新能源車企、化工企業,打造“制-儲-用”一體化生態,爭取國家綠色甲醇試點示范,探索峰谷電價聯動制甲醇等商業模式。
劉科強調,“碳中和是漸進過程,零碳既不科學也不經濟。綠色甲醇通過全生命周期碳平衡,以最低成本實現減碳80%以上,這才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務實路徑。”
液態革命,江蘇先行
從“風光大省”到“儲能強省”,江蘇正以綠色甲醇為支點,撬動能源轉型與產業升級。這場液態革命,不僅關乎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更將重塑中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競爭力。正如劉科所言,“未來能源體系必是‘綠電+綠色液體管網’的雙軌網絡,而綠色甲醇,就是中國遞給世界的一張新名片。
來源:CESC國際儲能大會